-
李蕃
[清](1621--1694)字錫徵,號懶庵,通江人。順治十四年(公元一六五七年)舉人。官黃縣知縣,興利除弊,有古良吏之風(fēng)。蕃著有雪鴻堂文集十八卷,《四庫總目》傳于世。 清康熙十年(1671)任山東黃縣知縣。黃縣舊規(guī):凡上任知縣,里社送茶水錢,名“醵金”。李蕃一到縣衙,就有人送白銀“為老爺洗塵 "。李蕃只領(lǐng)受盛情,拒收“醵金 ",從此革除舊規(guī)。
-
李鐘壁
李鐘壁[璧],字鹿嵐,又名元修,李蕃長子,四川省通江縣興隆鄉(xiāng)人。生于清順治十五年八月十二日(公歷1658年9月9日)。儀表俊偉,溫厚端肅,沉靜聰慧。少時受業(yè)于父,20歲受業(yè)于山東牟縣王源水先生,潛心研習(xí),矢志高尚。年22歲,父遭誣陷下獄,孑身走京師,叩登聞鼓,五上公車,為父鳴冤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從蕪湖迎父歸里,家徒四壁,“念雙親衰老,冀升斗祿稍慰親心”。鐘壁雨夜霜晨,仍吟哦不倦。康熙二十六年中舉人。
-
李鐘峨
李鐘峨,字雪原,又字雷泉,號芝麓,今四川省通江縣興隆鄉(xiāng)人,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丙戍科進士,翰林院庶吉士,授職翰林院編修、檢討,提督福建學(xué)政。歷翰林院講讀,左右庶子掌坊,日講起居注官,太常寺少卿,康熙壬辰科會試考官,雍正癸卯廣西鄉(xiāng)試正主考。李鐘峨一生,曾任《三朝實錄》、《方輿路程》、《國史》、《分韻近體唐詩》、《一統(tǒng)志》等各館纂修官,主編《盛京志》、《保寧府志》、《通江縣志》等,著述甚豐,有《垂云
-
通江是紅軍之鄉(xiāng)。通江是川陜革命根據(jù)地首府,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(qū)。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(xiāng),僅主要革命遺址多達50多處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總政治部舊址、紅場、列寧公園、巨幅石刻標語等均保存完好。川陜革命根據(jù)地紅軍烈士陵園為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墓地。每字高5 9米、寬4 9米的“赤化全川”石刻標語堪稱“標語之王”收錄于辭海。張國燾、徐向前、陳昌浩等辦公居住的“五一村”原貌依舊。“空山壩大捷”戰(zhàn)場遺址已舊
-
通江是銀耳之鄉(xiāng)。通江銀耳以朵大、味純、色黃、含維生素和氨基酸種類多、藥用功效顯著而著稱于世。通江銀耳自清光緒年間問世后,芳名遠播。晚清時期倍受慈禧太后的青睞,成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饈。1995年,通江縣被國務(wù)院命名為“中國銀耳之鄉(xiāng)”的美稱。已開發(fā)出了銀耳八寶茶、銀耳羹等十余種系列產(chǎn)品。名優(yōu)土特產(chǎn)品和中藥材還有核桃、魔芋、香菇、板栗、天麻、銀花、蕨菜等二十余種。羅村茶在宋代就已躋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,翰林茶
-
通江的溶洞與眾不同:多、奇、美、絕,第20屆全國洞穴學(xué)術(shù)會議暨中國旅游洞穴聯(lián)盟會議(簡稱:全國洞穴兩會)在通江舉行。200多名專家學(xué)者實地考察了通江的溶洞,他們在驚嘆之余,一致覺得:溶洞,應(yīng)該成為通江向世界亮出的新名片。